3月26日,港澳宝典-港澳宝典app
团委组织青年师生代表走进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,开展"擦拭历史之泪 凝聚青春担当"主题团日活动。通过"场景还原+情感共鸣+使命传承"的沉浸式教育模式,让历史记忆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激荡出奋进力量。

直面历史:无声的见证
始建于1935年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,是亚洲现存规模最大的"慰安妇"制度历史见证地。在青灰色砖墙上,侵蚀的墙体肌理如同凝固的泪痕;展柜中锈蚀的门锁,仍禁锢着穿越时空的呜咽。当师生们驻足于仅2.8平方米的"慰安妇"房间复原场景前,展板上"日军每日需缴纳2日元慰安券"的档案记录,将殖民压迫的残酷性具象化为刺目的数字。

流不尽的泪:互动中的历史共鸣
陈列馆特别设置的"时空对话"环节中,海南幸存者林石姑的青铜雕像让历史与现实产生强烈共振。春日阳光下,青年们手持白巾,以当代人的温度轻拭雕像面颊的"泪痕"。这个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的艺术装置,通过科技手段让青铜表面持续凝结水珠,当研究生代表郑芙蓉为雕像拭去"泪水"时哽咽道:"我们擦拭的是历史的泪痕,守护的是民族的尊严。"港澳宝典
团委书记杨韦表示,学院将结合专业特色,在纸质文物修复、食品保鲜技术研发等领域深化历史记忆保护研究,让青年学子在守护历史中锤炼"强国有我"的硬核本领。

传承使命:从历史走向未来
历史长河奔涌向前,但记忆的灯塔永远需要守护者。当00后大学生以科技素养对话历史伤痛,用专业所长守护文明印记,这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对历史最好的告慰。从擦拭青铜泪痕到修复岁月记忆,从铭记苦难到创造未来,复兴路上永远跃动着青春中国的铿锵脚步。